秋收時節,大地披金。在遼寧省大連市的鄉野間,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現代化收割機來回穿梭,構成一幅壯美的豐收畫卷。
走進瓦房店市泡崖鄉,這里的玉米收割已接近尾聲。“看,這臺是履帶式收割機,今年雨水偏多,這是特意為低洼地塊購置的。”大連仁峰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理事長于保峰指著正在作業的一臺新收割機說。說話間,一排排玉米植株連稈帶穗被卷入機器,經過摘棒、剝皮、脫粒,金黃的玉米傾瀉而出。
仁峰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是大連市國家農機示范合作社。為不斷提升作業效率和質量,近兩年,合作社投入100余萬元先后購買了膠輪式收割機、履帶式收割機等先進設備。
據于保峰介紹,履帶式玉米收割機每小時作業面積為5畝到7畝,雖然比膠輪式收割機的效率低,但通用性強,能適應松軟容易陷車輪的玉米地。同時,其調頭方便,適合在狹小或復雜的地塊中作業。履帶式玉米收割機的損耗率相對較高,為減損增收,現場工作人員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時調度。“比如壟地長100米,若有40米屬于低洼濕軟地塊,就會用兩種收割機配合著收。”于保峰說。今年,合作社托管的2萬畝大田作物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
從大連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秋收期間,全市出動農業機械1.2萬臺(套),農作物機收率達75%以上。
機械化水平是提升秋糧收獲質量的重要確保。為進一步夯實糧食機械化技術保障和裝備支撐,大連市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多措并舉,積極開展主要糧油作物機收減損技術推廣應用工作,并在秋季收獲作業的重要時節,組織農業機械化專家和技術人員實地開展機收減損技術指導和現場答疑,實時解決疑難問題,力促“顆粒歸倉”。
(來源: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