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全蝕病又稱小麥立枯病、黑腳病,是一種危險性真菌病害,是典型的根腐和莖腐性病害。除侵染小麥外,還侵染大麥、玉米、早稻、燕麥等農作物,以及毒麥、看麥娘、早熟禾等禾本科雜草。小麥得了全蝕病怎么辦呢?下面為大家介紹小麥全蝕病的防治。
小麥全蝕病的癥狀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麥根部和莖基部15厘米以下,地上部的癥狀,如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莖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感病。
幼苗感病后,初生根部根莖變為黑褐色,次生根上也有很多病斑,嚴重時病斑連在一起,使整個根系變黑死亡。發病輕的麥苗即使不死亡,也表現為地上部葉色變黃,植株矮小,生長不良,病株易從根莖部拔斷;分蘗期感病后,地上部分無明顯癥狀,僅重病植株表現稍矮,基部黃葉多;拔節期感病后,病株返青遲緩,黃葉多,拔節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葉片自下而上變黃,似干旱缺肥狀。麥田出現矮化發病中心,生長高低不平。抽穗灌漿期病株成簇或點片出現早枯白穗,并且在莖基部葉鞘內側形成“黑膏藥”狀的黑色菌絲層。
麥全蝕病的防治
小麥全蝕病的病菌主要來源于殘存在土壤里的帶菌根茬以及混雜有病根、病莖、病葉鞘等殘體的糞肥、種子三種途徑。因此,控制病害必須做到保護無病區,封鎖零星病區,壓低老病區病情;因地制宜,實行輪作倒茬,增施有機肥、磷鉀肥,選用耐病豐產品種,深翻倒土;輔助于藥劑拌種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1、輪作倒茬
全蝕病隨寄主作物復種指數和連作次數的增加逐年加重,而與非寄主作物(如蔬菜、棉花(13160,-100.00,-0.75%)、蔥蒜等)輪作1~2年的麥田(微博),病情明顯減輕。采用重病田大輪作,輕病田小換茬。具體是重病田種植小麥1年以上,改種蔬菜、棉花、油菜等作物;輕病田小麥收獲后,復種花生、大豆(4336,-16.00,-0.37%)、蔥、白菜、蘿卜等非寄主作物。
2、堅持五改
2.1 改低茬收割為高茬收割全蝕病病菌侵染部位于小麥根部和莖基部15cm以下。高茬收割可有效控制種子間殘體帶菌。收割后及時田間麥茬,集中處理;
2.2 改常溫漚肥為高溫發酵漚肥由于常溫漚肥不能使病菌死亡,將大量病菌帶入田間,擴大發病面積。而經高溫發酵處理后的糞肥,病菌存活率為0。高溫發酵方法:在“大暑”前后,把麥糠與水拌均,堆在平地上,堆高2~3m,長寬不限,表面加蓋塑料(9420,-110.00,-1.15%)薄膜,經1~2天,堆溫可達50℃以上,發酵3天后即可拆垛用于基肥,扒垛時,將四周及堆底半尺厚發酵溫度不足40℃的麥糠扒開,重新堆積發酵。
2.3 改自留種為購良種麥田病麥與無病麥混合收割脫粒時,種子間夾帶大量病體殘屑。而正規種子生產部門生產的良種,經嚴格精選,無雜質,杜絕了病菌傳播。
2.4 改淺耕為深翻實踐證明,深翻50~60cm可使小麥全蝕病白穗率降低80%以上,深翻后,需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
2.5 改單一施肥為配方施肥合理搭配肥料,培肥地力,促進小麥健壯生長也是防治該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3、增施有機凈化肥
麥田嚴禁施用未經高溫處理土糞、麥糠、秸稈等,防止病菌隨土糞擴散。
4、藥劑處理
4.1 土壤處理播前可使用70%甲基硫菌靈每畝2~3kg加細土20~30kg均勻施入播種行間處理土壤。
4.2 藥劑拌種可選用3%敵萎丹400~600ml拌種子100kg或2.5%適樂時200m1拌種子100kg有較好防效。
4.3 灌根小麥返青期,施用蝕敵或消蝕靈每667m2100~1500ml對水150kg灌根。
小麥得了全蝕病怎么辦?以上就是小麥全蝕病防治的全部內容,在小麥病害發生時,種植者可以參考上面介紹的方法進行科學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