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廣泛,小麥在種植過程中會出現瘋長,影響小麥產量,那么,小麥冬前“瘋長”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治小麥瘋長呢?一起來看看吧!
小麥生長和“瘋長”的區別:
(1)生長——一定范圍的積溫下,小麥的葉片數、分蘗數以及次生根數都達到或接近達到理論數值,葉片較短,顏色較濃綠,較厚;假莖不過分伸長,生長錐發育在單棱期到二棱期以前;從總體看,雖然已經不見地皮(封垅),但總體株高不高,一般在15厘米以內。
(2)瘋長——同樣的積溫范圍內,小麥的葉片數正常,但分蘗數有明顯低于理論指標的現象。總體表現葉片較長,極端者可達三四十厘米,顏色較淡,較薄;假莖有明顯伸長的現象(這是關鍵),生長錐發育多在在二棱期或二棱期以上;從總體看,滿地綠色(封垅),植株較高,一般都會超過25厘米,有些可達30厘米以上。
不同瘋長類型防治方法
(1)播種量過大引起瘋長。
就今年實際情況來看,一般來講10月5日前播上種的小麥,多穗型品種播種量超過18斤/畝,大穗型品種播量超過23斤/畝,基本屬于播種量過大。這種類型表現為麥苗擁擠,葉片細長。對于這類小麥的防治方法,原則上應該采取疏苗、深中耕、控制肥水,生長過旺應進行適度鎮壓。鎮壓時應注意順一個方向,不可反復鎮壓。
(2)肥水過大引起瘋長。
播種期在10月5日以后,播種量適中,但由于氮肥過大,麥苗瘋長。在這種情況下,應采取中耕斷根或鎮壓,適度控制肥水。
(3)弱冬性品種瘋長。
關于小麥生長期,其實,我們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施肥、澆水、防凍等等,為了明年的高產,今年堅決不能松懈,必須時刻關注小麥生長狀況,“瘋長”畢竟是不可預測的事情,況且,“瘋長”也有其弊端存在,要想高產,小麥還是要從生長期入手,一步一步腳踏實地,來年才能收獲沉甸甸的糧食!接下來,跟大家介紹小麥如何根據生長特點進行冬季管理!
一、小麥生長期間施幾次肥?
有一句俗語叫做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小麥種植要高產,施肥很關鍵。
小麥的一生,經歷發芽出苗、返青、拔節、抽穗、開花、灌漿和成熟等生育階段,不同階段對營養元素的需求不同。因此,要注意掌握小麥需肥的規律,依據生育特點,及時的補充營養,確保小麥生長所需要的肥料。
小麥對氮的吸收有兩個高峰期,一是出苗至拔節階段,吸收的氮占總氮量的40%左右;二是拔節至孕穗開花階段,吸收的氮占總氮量的30%-40%,開花以后有少量吸收。
小麥對磷的吸收規律為:分蘗期吸收的磷約占總量的30%,拔節后吸收率急劇增長,孕穗期到成熟期吸收多,約占總量的40%。
小麥對鉀的吸收規律為:分蘗期吸收的鉀約占總量的30%,拔節后急劇增長,以拔節到孕穗、開花期吸收多,為60%左右,到開花時對鉀的吸收已達到量。
二、降雪降溫,小麥如何防凍?
降雪對小麥生長的有益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降雪有利于改善冬麥區土壤墑情,尤其對前期干旱的地區有緩解作用。二是降溫降雪有利于減少病蟲越冬基數,減輕春季病蟲害防控壓力。三是降雪在麥田表面形成覆蓋層,有利于小麥防寒抗凍。
但降雪量過多、積雪深度過厚、積雪時間過長,會產生小麥凍害,主要表現為:
一是導致冬小麥植株體內貯存的養分被大量消耗,抗病能力大大減弱,嚴重時導致植株死亡;二是致使冬小麥被雪腐、雪霉病侵蝕,同時小麥在積雪下掩藏時間過長,生命力脆弱,缺乏抵抗力,加速小麥病害和死亡;三是厚厚的積雪會使開春時的融雪水、雨水貯存在積雪中,形成雨、雪、冰混合層,致使小麥長期浸泡在水里,土壤含水量過多,通氣狀況變差,終導致小麥缺氧窒息死亡。
因此,廣大農友們要根據天氣情況適當做好防護措施,降低小麥凍害風險。
1、對一般受凍僅葉片凍枯,沒有死蘗現象的麥田,可在早春及早劃鋤,提高地溫,促進麥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澆水,提高分蘗抽穗率。
2、嚴重受凍麥田,由于植株體的養分消耗較多,后期容易發生早衰,在春季次追肥的基礎上,應看麥苗生長發育情況,依其需要,在拔節期或挑旗期適量追肥,促進穗大粒多,提高粒重。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小麥瘋長的原因、危害以及小麥正常生長的區別,再次提醒廣大麥農們,冬季氣溫低,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想要了解更多小麥種植技術,可以關注微信號:huobao3456tv學習更多,關注后你也可以留言回復想了解的植保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