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條銹病是長期影響我國小麥生產的嚴重生物災害。一般流行年份小麥減產 10%-20%,特大流行年份減產可達60%以上,甚至顆粒無收。小麥條銹病屬氣傳病害,主要發生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川、甘肅等麥區。
今年小麥條銹病在陜西省發生面積38萬畝,是2010年以來冬前發生縣區數多的一年,也是冬前發生程度重的年份。

陜西是小麥條銹菌由西向東傳播的重要 “橋梁地帶”,也是小麥條銹病重要的越冬區(關中、渭北麥區)和冬繁區(陜南麥區),秋苗上的小麥條銹病發生情況對來年小麥條銹病是否流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冬季小麥條銹病總體發病早、范圍廣、越冬菌源量大、傳播速度快,程度重于常年和去年同期。近期氣溫偏高,田間濕度大,稠旺麥田較多,為小麥條銹病的侵染、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
今年秋苗小麥條銹病發生特點如下:
1.發生早。今年條銹病冬前始見期11月4日(長武),較常年偏早。
2.擴散快。由11月15日的13個縣區22個鎮村,到12月初,已有14個縣區46個鎮村發生,發生面積增加了30多萬畝。
3.程度重。畝均中心、畝均單片均高于近十年,病點多,發生面積大,嚴重度高(10-40-80%),孢子鮮活,侵染能力強,部分縣區已查到普發田塊,危害重。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預計,2020年小麥條銹病總體中等發生,甘肅南部、四川沿江河流域、漢水流域、黃淮南部等麥區局部呈偏重流行態勢。
小麥條銹病是如何產生的?
小麥條銹病是小麥銹病之一。小麥銹病俗稱"黃疸病",分條銹病、稈銹病、葉銹病3種,是中國小麥生產上分布廣、傳播快,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麥條銹病發生為普遍且嚴重。小麥條銹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其次是葉鞘和莖稈,穗部、穎殼及芒上也有發生。

小麥條銹病如何分辨?
小麥條銹病相比其它病害很容易分辨,但和稈銹病會存在一些混淆。其主要特征如下:小麥在出苗后一直到灌漿期都有可能染病。在苗期,感染條銹病的小麥葉片上會出現黃色的夏孢子堆,隨著病情加重,這些夏孢子堆呈橢圓形有規律地成行排列,基本上與小麥葉脈平行。
從遠處看,這些成行的夏孢子好像一行行黃線覆蓋在葉片上,但靠近觀看,這些孢子之間有縫隙,像是一條條虛線。這些夏孢子繼續生長,等到后期,表面會破裂,破裂后的孢子會出現粉狀物,呈銹褐色,隨風傳播。另外,據觀察,在小麥成熟前,感染病菌的植株葉鞘上的一部分夏孢子堆,到了后期會變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成熟后不容易破裂。這些冬孢子堆為下一年的危害提供了菌源。

小麥條銹病如何防治?
針對小麥條銹病發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王保通教授也提出了采取的防控措施。
1.準確預報預警。繼續加強監測和大面積普查,及時上報發生防控動態,發布預警預報,指導科學有效防控。
2.盡快組織防控。及時制定條銹病防控計劃,組織聯系專業化統防統治專業隊,以普發田為中心,周邊輻射開展專業化防控,開展條銹病應急防治,重發區域菌源,防止大面積傳播。對于其它發病中心采取打點保面,中心,減少越冬菌源量,壓低基數。
3.做好技術指導。各地派出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群眾采取“帶藥普查,打點保面”的策略,做好應急處置。
4.加強培訓宣傳。通過召開現場會、培訓會及電視、廣播、微信等媒體宣傳動員,培訓指導群眾,積極開展麥田踏查和防控,確保小麥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