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淮南市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目標,持續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創新,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的功能,引導分散農戶接受農業服務組織提供的統一生產托管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集體增益,走出了一條符合淮南實際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
從“土地流轉”到“生產托管”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過去,主要通過土地流轉推動統一生產,種植大戶與農戶簽訂合同或者協議,實現土地經營權有償流轉。近幾年,流轉大戶大幅減少。經初步統計,目前淮南市基本沒有流轉50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1000畝以上的也較三年前減少了50%。
相比風險轉移更集中、成本更高的土地流轉,農業生產服務組織和農民通過生產托管建立的服務關系更加緊密,合作機制和經營體制更加靈活。從2010年起,淮南市開始探索農業生產托管工作。初在鳳臺縣楊村鎮店集村開展試點,主要是通過推進土地托管和農業機械化,為小農戶提供“五統一”服務。2013年,國家大力扶持農業社會化服務,淮南市又進一步提出了“六統一”“八統一”,加快向農業社會化服務轉變。近年來,在農業農村部及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淮南市迅速把思路轉變到“不改變土地承包權經營權的生產托管”上來,把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農業生產托管工作主體。
村集體經濟組織一手接收農戶生產委托,一手聯系農業生產服務組織,讓農民省心省力省錢。2019年,在鳳臺縣有20個村參與農業生產托管模式,托管面積近5萬畝。今年,淮南市進一步擴大農業生產托管實施范圍,目前已經有壽縣、鳳臺縣、田家庵區、潘集區72個村的農戶與村集體簽訂了委托生產協議,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近12萬畝。
從逐步推進到全面展開
十年的發展歷程,淮南市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呈現出三大特點。
生產成本明顯降低。農業生產托管模式提升了組織、生產、銷售等各環節的效率,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以稻麥輪作為例,每畝地增加收益約470元。
規模經營迅速發展。通過先進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不斷擴大服務面積,延伸服務鏈條,實現“種、收、烘、售”全產業托管。農業生產托管的面積從10萬畝(單季)發展到320萬畝(單季),服務組織從100多家發展到近3000家,服務環節從“五統一”發展到全程的“十二統一”,服務對象從原來的以市內為主甚至拓展到國門以外。
農村勞動力加快釋放。托管模式使得外出打工農民不用再牽掛地里糧食,農忙季節也不用回來幫助種收,增加了農民打工收入,把更多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從試點探索到穩步提升
淮南市以農業生產托管為龍頭,抓土地、做服務、帶小農。促進農業生產過程現代化,就是為了堅持和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通過農業生產模式創新,改變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面貌。為此,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托管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強化主導地位,加大統籌力度。以生產托管為抓手,整合農業農村各類扶持項目資金,如深松深耕、稻谷補助、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推進農業生產統一經營。
簡化補貼程序,推動權力下放。把握規模經營主方向,堅持質量提升總要求,加強分類指導,賦予縣區更大主導權,因地制宜推動農業生產托管項目落細落實。
堅持龍頭帶動,促進資源整合。牢牢抓住村集體經濟組織這個龍頭,吸引農資生產商、銀行保險、加工企業、服務合作社,推動各類生產要素高度聚集和有效配置。
加強試點示范,推廣典型經驗。深入開展調研,總結試點經驗,宣傳典型案例,加大對統一生產經營試點的推廣力度,逐步拓展農業生產托管模式覆蓋面。
(來源:淮南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