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12月小麥條銹病在陜西省寶雞、咸陽、西安、渭南、漢中、安康等6市30縣區發生面積達71.05萬畝,是10年(2010年)以來發生縣區數多、基數高的年份。
據分析,今年較2019年同期5市22個縣區52.29萬畝,增加1市8縣區18.76萬畝,較2010~2019年均值7縣區18.0萬畝增加23縣區63.05萬畝。今年小麥條銹病發病縣數、面積、程度均大于、重于去年及常年同期,菌源基數已滿足發生條件。各地需繼續加強監測,及時掌握病情動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抑制條銹病擴散蔓延。
今年條銹病為什么“來勢兇猛”?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王保通教授向記者分析了秋苗發病的5個原因。
一,菌源基數較大。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甘肅省2019年秋苗菌源量充足,整體秋苗發病已滿足向我國東部麥區外傳菌源的條件,為陜西關中冬小麥條銹病發病提供了較大的越冬菌源。
二,品種抗性不強,尤其主栽品種苗期不抗病。由于條銹病菌新毒性小種不斷出現,陜西省大部分主栽品種已喪失抗病性,只有少數品種在成株期表現一定的抗病性,從而對陜西省秋苗小麥條銹病的發生非常有利。
三,氣象條件適合。秋播前后陜西省降雨偏多,地墑充足,秋冬田間濕度大,早晚葉片結露正常,有利于條銹病的發生和蔓延。
四,秋苗偏稠過旺。秋播期,陜西寶雞、咸陽等北部縣區小麥播種較常年偏早7~10天,播量偏大;秋苗稠旺田偏多,加之田間濕度大,溫度偏高,有利于條銹病發生多次侵染繁殖和擴散蔓延。
五,藥劑拌種措施不到位,重視殺蟲劑而忽視殺菌劑的應用。雖然今年秋播期間,陜西省大力推廣小麥藥劑拌種措施,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大部分地區只是針對地下害蟲進行了殺蟲劑的拌種,而忽視了殺菌劑的使用,這也是陜西省秋苗發病重的又一原因。
針對今年小麥秋苗發病嚴重的嚴峻形勢,建議陜西省植保部門應密切關注冬季田間病情的發生動態,定點觀測和普查相結合,及時掌握病情發展動態。密切關注冬季溫度對田間病情的影響,2021年早春對定點觀測田塊進行早期監測,及時掌握病菌越冬基數,為春季小麥條銹病防控提供一手資料。
(來源:農業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