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小麥條銹病在西南和漢水流域冬繁區蔓延擴展。截至2022年1月20日,云南、四川、貴州、陜西、山東、湖北6省23個市(州)53個縣(市、區)見病,發生面積5.78萬畝,見病縣數和面積為2017年以來小,比重發的2021年同期分別減少48.0%、88.1%。但西南麥區受降水偏多、氣溫偏高影響,近期病害發生速度明顯加快,云南、貴州個別縣出現點片至全田普發地塊。
西南麥區見病點多、局部病情擴展快,總體病情重于2021年同期,但輕于2017—2020年均值。云南、貴州、四川3省18個市(州)48個縣(區)發生5.66萬畝,發生縣數和發生面積同比分別增加4.4%和1.2%;比2017—2020年發生面積均值減少48.4%。其中,云南省在中部及南部的8市(州)30個縣(區)發生面積3.02萬畝,比一周前增加1.9萬畝;縣數同比增加13個;面積同比增加158.6%,比2017—2020年同期均值減少46.2%。普洱市墨江縣、文山州硯山縣、玉溪市澄江縣為點片發生,昆明市東川區部分地塊呈擴散流行狀,其他大部市縣為零星發生。四川省東部盆地和南部7市(州)13個縣(區)發生面積1.99萬畝,比一周前增加1.53萬畝,均為零星發生。發生面積同比減少54.4%,比2017—2020年同期均值減少58.1%。貴州省畢節、遵義和六盤水3市5縣發生面積0.65萬畝,比一周前增加0.12萬畝;發生面積同比增加987.2%,比2017—2020年同期均值減少46.3%;畢節市納雍縣點片發生,其他為零星發生。
漢水流域麥區病點少、發展慢,總體病情明顯輕于2017—2021年同期。由于甘肅等西北秋苗病害主發區發生面積小、病情輕,漢水流域麥區僅在陜西和湖北2個省4市4縣見零星病葉,見病田塊面積為0.12萬畝。其中,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和咸陽市興平縣2021年12月下旬各查見一零星發病點,2022年1月以來病情未再發展;1月11日寶雞市陳倉區新查見一4片病葉的發病中心。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1月12日見病,在0.2平方米范圍內共有100多片病葉,病葉嚴重度低5%、高80%,為該省2010年以來見病第二晚的年份,比晚的2019年早23天。
另外,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于2021年12月16日在一早播田見病點,查見10余片病葉,平均嚴重度為10%。受低溫影響,2022年1月以來未見新發病情。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1月下旬至2月上旬,西南大部、陜西、湖北等地降水偏多,除云南、陜西南部、湖北西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1—2℃外,其余大部冬繁區氣溫偏高,對小麥條銹病菌繁殖和病害擴展較為有利。冬繁區各級植保機構,需密切關注周邊條銹病發生動態,開展本地大田普查,已發區及時指導農民科學防治,壓低菌源基數,降低向江淮黃淮主產麥區傳播擴散風險。
(來源:病蟲害測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