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一處梭形的條斑就是玉米大斑病的表現,我們曾在用藥前做過標記,現在看來,大斑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沒有繼續擴散的跡象。”在黑龍江省海林市新安朝鮮族鎮新安村一處玉米地塊,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專家陳億兵說,大斑病是玉米的常見病害,影響玉米光合作用進而影響產量,宜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藥防治。
8月初,海林市遭受洪澇災害,新安村村民付忠志有380畝地不同程度受災。在其中一塊玉米地,植株上還可以看到洪水侵襲過的痕跡,有的葉片已經發黃。“專家指導我們早早地給玉米施用了營養藥劑,心里覺得踏實多了。”付忠志說,現在玉米已經進入乳熟期,長勢恢復還不錯。
為全面加強農業救災和恢復生產技術指導,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下沉開展工作。8月5日,陳億兵便和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研究員魏才強來到海林市指導農作物病蟲害防治。
“今年前期氣溫較低,7月降雨較多,特別是受到洪澇災害影響,作物發生病害的幾率增高。”陳億兵說,針對此次洪澇災害,他們專門設置了玉米大斑病防治藥效評估試驗項目,通過技術經濟性分析,篩選適宜藥劑,并為以后指導農業生產抗災提供參考依據。
“全市累計農作物受災面積18.9萬畝,災后農業生產自救關乎秋糧產量,眼下農作物開始進入成熟期,更不能大意,特別要做好促早熟、防早霜。”海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承忠說,災害發生后,他們動員農民搶排田間積水,并組織農技人員入戶指導,調配縣內的100余臺無人機開展“一噴多促”作業,盡全力降低災害損失。
在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一間辦公室內安裝有黑龍江省病蟲疫情信息調度指揮及在線監測體系管理平臺。站在大屏幕前,站長宋顯東和病蟲測報首席專家王春榮正在查看全省作物病蟲害情況。平臺上展示了全省6000名監測點植保員發來的作物感染病蟲害信息,并附有圖片、位置信息和聯系方式,方便專家判斷、核實。
“我們從7月中上旬開始,連續發布預警,提示水稻發生穗頸瘟的風險。目前,防控取得不錯效果。”宋顯東說,做好災后病蟲害防治,“一噴多防”“一噴多促”是關鍵,在噴施磷酸二氫鉀等促進作物生產恢復藥劑的同時,再加入廣譜性的具有植物保健作用的殺菌劑,可做到有病防病,無病增產。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