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黑土地是確保糧食的“飯碗田”。怎樣用可持續的觀念來看待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協調好“用地”與“養地”的辯證關系,“梨樹模式”為我國黑土地保護貢獻了“吉林方案”。
2020年7月22日,在吉林視察時,專程到梨樹縣察看黑土層土質培養和玉米長勢。他語重心長地說:“東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是‘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黑土高產豐產同時也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后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
的肯定和鼓勵,讓梨樹人堅定了信心、增添了力量。近年來,梨樹縣不負囑托,努力出經驗、蹚路子、走在前、做表率,黑土地保護利用取得驕人成績。
金秋時節,在梨樹縣康平街道八里廟村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富民高產增效保護性耕作高標準示范基地里,矮稈密植高產玉米新品種粒收測產工作正在緊張進行,測產組專家經過收割、稱重、除雜、測水、實際測量收獲面積后,折合畝產1107.11公斤,刷新了梨樹縣籽粒機收現場玉米實收高產紀錄。
“自合作社成立以來,我這700多公頃地全部采用’梨樹模式‘,秸稈粉碎爛了之后地不干,通透性好,抗倒性強,防病蟲草害,再加上使用密植矮稈抗穗腐品種,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高!”合作社負責人盧偉望著壟間腐爛的秸稈,腳踩松軟的黑土地高興地對記者說。
今年,“梨樹模式”在原有玉米秸稈覆蓋免耕、玉米秸稈覆蓋條帶旋耕、玉米秸稈覆蓋原壟種植和玉米秸稈高留茬壟側栽培4種保護性耕作模式基礎上,結合“秸稈變肉”工程,融入秸稈科學離田和糞肥堆漚還田模式,打造了更加節本增效的“4+2梨樹模式”升級版。
為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梨樹縣在全省率先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與中科院合作,全覆蓋推廣高產高效保護性耕作技術;與中國農大合作,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實施主體,打破農戶間土地界限,建成了以300公頃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的現代農業生產單元30個,實現全程機械化耕作。
從對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攻關探索到面向全國推廣,如今,梨樹縣實現了秸稈全覆蓋技術“國產化”、免耕播種機具“中國化”、耕作技術推廣“系統化”。“梨樹模式”已成為防風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墑、節本增效的綜合代名詞。
“現在,黑土地保護已經形成全社會共識。通過多年’梨樹模式‘的推廣應用,今年,全縣玉米總產量有望突破43億斤,相比去年增產5%左右。”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自豪地說。
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實踐,“梨樹模式”從2007年200多畝“秸稈全覆蓋”試驗田起步,2022年推廣面積達到285萬畝,占全縣玉米耕作面積的84%以上;2023年推廣面積發展到310萬畝,實現適宜區域全覆蓋,黑土層變薄、變瘦、變硬趨勢實現根本性逆轉。
(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