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大部分地塊以前每畝收入只有600多元,如今每畝地純收入1800元,農民收入變三倍。”齊齊哈爾市依安縣新發鄉利民村黨支部書記李長征說,“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有利于加快推進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
利民村秋后在村委會“分紅”的喜人景象,讓加入股份合作社的村民們歷歷在目。李長征所說的新型農業經營方式是指近兩年依安縣整縣推進的“為農服務中心(站)+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據介紹,由村黨支部牽頭組建農民合作社,依托全縣建立的一直延伸到村的為農服務體系,實行“五統一”經營,既滿足了縣域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優質、穩定原料的需求,又取得了成本降低、糧食增產、農民村集體增收、黨組織凝聚力增強、鄉村治理增效、縣域經濟增速等“一降五增”的良好效果。
依安是產糧大縣,擁有耕地面積426.7萬畝,農村人口人均耕地8畝左右。近年由于農村人口老齡化、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等原因,越來越多的農村土地通過流轉等方式向大戶集中。流轉給大戶雖然讓農民獲得了相對穩定的“地租”收益,但難以從產出效益中“分紅”。
今年初,依安縣在54個村組建了56個農民合作社,由村黨支部,村民本著自愿原則以自有耕地入股,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節本增效、按股分紅。56個合作社共計整合土地近20萬畝,采取統一平臺賦能、生產經營、資金監管、產品銷售、收益分配的“五統一”運營模式。同時,當地縣鄉兩級下設“為農服務中心”,在村里設立“為農服務站”,配套建設線上綜合服務平臺,與農民合作社“無縫對接”,提供全閉環的社會化服務。
通過一個農業生產季的實踐,依安縣農民合作社+“五統一”的運營模式,“一降五增”效益顯現:通過統一購買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使用大機械連片耕作,以合作社為主體開發專屬金融產品,使合作社的種植成本比散戶模式明顯下降,每畝可節省近50元;在56個新型合作社全面推廣大壟雙行密植技術,與傳統的65厘米寬的小壟相比,大壟玉米每畝可多播900株以上,大豆每畝可多播3000株以上,玉米和大豆畝均增產281斤和70.4斤;據測算,今年農民把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的,種植鮮食玉米,一畝地分紅1800元,相當于以前收益的近3倍;組建合作社以后,村集體以集體耕地入股,享受按股分紅,與流轉相比,畝均增收550元以上;通過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使多方主體受益,利益聯結機制更加穩固,涉地矛盾減少,使全縣基層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北緯四十七(依安縣)綠色有機食品有限公司與當地合作社簽了1萬畝鮮食玉米訂單,有了穩定的原料,企業鉚足勁兒干。
依安縣通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搭建了縣鄉村三級組織架構,共同為農民合作社提供全流程服務。該縣供銷合作社理事會主任李紅偉介紹,圍繞強化科技賦能農業發展,他們開發了線上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設立社務管理、金融、農資、農事、供需、監管等8個功能板塊,并將農民合作社、農資廠家、金融保險機構等主體整合到平臺。年初以來,縣鄉村三級為農服務中心(站)活躍在為農服務前沿,與合作社和廣大農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為興縣強村富民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燃起新希望,看到好前景。目前,依安縣農戶入社積極性高漲,全縣合作社數量已發展到189個,入社土地近80萬畝。依安縣新型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推廣,實現“一降五增”,加快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步伐,在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盡展勃勃生機。
(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