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水果豐收,很多品種價格卻明顯不如去年,面對柑橘等水果賣難,除了品種選育、三產融合、做特色精品水果外,記者發現,不少地方果農獨辟蹊徑,橘子、枇杷、蘋果、楊梅、銀杏等果樹破圈,從種果樹變身種風景。
“不賣果子就賣樹”
“果樹不破圈就不來事了,果樹產業現在不景氣,不出圈的話,果子賣不上價,產業難有大的突破。陽光玫瑰、果凍橙現在價格都不行,紅美人量少還可以,但是估計也會是陽光玫瑰這條路,都是慘得很。”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推廣研究員袁衛明說。
“原來我們種枇杷賣果子,現在搞成景觀樹,也是一條出路。”12月1日,在張家港市錦豐鎮連綿的枇杷林中,種植戶花小榮告訴記者,2007年,他種了620多畝枇杷,選用蘇州太湖東山島的白玉、冠玉等幾個品種,但張家港是平原,離蘇州太湖100公里,氣候相差近兩攝氏度,每年冷的幾天到零下,而枇杷怕冬天凍害。種了兩年以后花小榮才知道,每三四年只有一年可掛果,其余年份枇杷花幾乎都被凍掉了,不結果子。2017年,花小榮投資1000多萬元建了70畝大棚才有收獲。花小榮的枇杷,按一顆枇杷8至10元包裝銷售給當地企業,小的統貨批發每500克也有20多元,枇杷果子再多也能銷掉。花小榮告訴記者,太湖東山、西山一棵枇杷樹一年賣果起碼1000至3000元,張家港枇杷露天長不出來,長不出果子只能賣樹,現在賣樹也能賺錢。枇杷樹長起來特別快,管理好水溝、肥料,就可以賣了,還可以不停補種,去掉土地租金、人工、肥料,純利潤起碼5000元一畝。前幾年花小榮還擔心,這樣發展下去,枇杷價格會不會跌,沒想到后來線上網絡銷售,再多也不愁。
目前,花小榮露天種的三四百畝枇杷樹轉型景觀樹,20厘米以上貴的賣3000多元,一棵樹嫁接后從6厘米高就開始當景觀樹賣。花小榮還在沭陽苗木市場有銷售窗口,17米的車,每年能賣40車,共3000棵枇杷樹,能賣到100多萬元。
枇杷樹樹型非常好看,開的花又香,需求很大。“北方根本不結果子,都用在景觀上,而且嫁接的樹型好看。”花小榮介紹,在臨近自己枇杷種植園的合興鎮光明村,果樹也種成了景觀,每家每戶門前屋后的香櫞樹,樹上長滿了金黃的果子,遠遠掛在樹上,這樣的異鄉風景,會突然就讓人鄉愁滿滿。
“100多年的洞庭紅古橘樹”
一年好景君須記,是橙黃橘綠時。除了枇杷樹,目前用于景觀的果樹還有柿子樹、石榴樹、橘子樹等。記者日前在蘇州東、西山島看到,紅橘掛滿枝頭,道路兩旁、民居宅前屋后,高大的銀杏樹一樹樹金黃令人陶醉。據統計,僅東山鎮胸徑40厘米以上或樹齡50年以上的銀杏古樹名木和后續資源有近6000棵。2013年,蘇州吳中區建立“紅橘保護區”,在西山縹緲村和勞村,“橘子紅了”成為洞庭兩山一道獨特風景。
“明天有上海朋友來,我帶他們來東山國賓館看洞庭紅。洞庭紅橘原來是吃的,現在是看的。”東山鎮原副鎮長楊忠星介紹,在東山國賓館,保留了近1000株百年洞庭紅橘樹,成為東、西山5個紅橘保護區中大的保護區。
洞庭紅承載了很多老蘇州人的記憶。隨著果樹品種調整,紅橘栽培大面積縮小。蘇州吳中區從事巨型果木栽培的孫曉村,從東、西山果農家里搜集瀕臨滅絕的百年紅橘樹,栽有上百棵,記者在臨湖鎮蘇州鄉村振興學堂盆景園觀賞孫曉村栽種的紅橘樹,一棵棵橘樹掛滿了紅彤彤的橘子。“這棵紅橘樹,樹齡起碼120—150年了。”孫曉村說。
“萬頃湖光,千家紅橘,生機勃勃,豐產、健康,洞庭紅是蘇州美的農業景觀。”袁衛明回憶,洞庭紅因其獨特的紅色,成為修復生態環境和美化自然景觀的重要資源,“橘子紅了”的美景,也為鄉村增添了一抹美麗色彩。
楊忠星介紹,東、西山環太湖公路景觀帶設立了紅橘觀光帶,5個紅橘保護區共2000多棵紅橘樹。“洞庭紅生存能力很強,都是露天種的,現在變成景觀了。”楊忠星說。
記者了解到,有果樹做成盆景后賣幾千元,而且市場前景好,果樹多功能開發,不僅有生產性功能,還有景觀、綠化、生態功能。除了公園、行道景觀樹,庭院盆栽也進入家庭,種得多的主要還是結果的橘子、金橘、石榴、柿子、蘋果等。
“北方枇杷樹不結果,冬天葉子也很美”
“從種果樹到種風景,這兩年江蘇探索出了不少經驗。”南京農業大學風景園林系主任魏家星告訴記者,果樹之前更多是作為扶貧、致富產業,現在作為風景林,有利于城鄉產業要素的雙向流動。不過,果樹管理和苗木管理不同,要加強后續管理,提高栽培水平。“種果樹的可以做綠化苗木,但做綠化的,還不太了解果樹的習性,江蘇有很多地方把梨樹、枇杷樹作為行道樹,管理、修剪等技術跟不上。比如蘇州陽澄湖當時用梨樹作為行道樹,后來發現梨樹銹病比較嚴重,景觀效果也不如預期。”魏家星說。
江蘇的氣候帶比較特殊,比如淮河以北,常綠樹種少,徐州等地都以落葉果樹為主,常綠樹種現在過了淮河,是從綠化角度考量,但枇杷等過了淮河會面臨產果問題。目前蘇中、蘇北也開始種枇杷樹,鹽城、徐州、連云港都有枇杷大道,或將枇杷樹作為行道樹。在當地人看來,枇杷樹即便不結果,冬天看到葉子也覺得很美。
同時,江蘇土壤條件不同,而沿海地區種果樹,尤其是作為綠化種植的樹種,需進行鹽堿地土壤改良,才能確保果樹生長。此外,從果子來講,防蟲害和防鳥的要求也比較高。
果樹移栽作為風景林,還需要探索,不能脫離當地的水土氣候等條件。從種果樹到種風景,魏家星建議,一是從種質資源上,重視觀賞果樹資源開發,觀賞果樹資源是所有發展和創新的基礎,在耐性和適應性上,要做資源的現代生物技術,包括資源品種改良,改變或調整它的觀賞性,產生更多和更好具有適應性的品種;二是栽培技術要應用到園林行業,開發它的觀賞性,比如提升修剪和嫁接技術,使樹型好看給人以美感。
那么,哪些樹種比較好?魏家星認為,樹種跟區域有關,蘇南適合枇杷、楊梅、銀杏等,蘇北適合桃子、梨這些落葉果樹,蘇中里下河地區比較低洼,更適合種銀杏等相對耐水濕的果樹。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