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獲悉,以該院為依托單位,聯合重慶市內科研、高校、企業等領域12家單位組建而成的重慶市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針對當地立體特殊生態氣候,狠抓玉米資源改良、新品種及新技術創新,開展科技服務,大面積示范推廣,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玉米新品種、新技術累計示范推廣12.06萬畝,實現社會經濟效益2.16億元,新增產值8000萬元。
重慶市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柯劍鴻介紹,團隊狠抓種質資源創新和品種選育,廣泛引進和收集籽粒玉米、鮮食玉米、青貯玉米種質資源659份,進行精準鑒定、評價和遺傳改良,開展了玉米低穗位基因定位研究、玉米采后耐貯性的關鍵基因研究、玉米自交系耐陰性研究及配合力研究等,發掘優異基因種質,篩選出對葉斑病、紋枯病、穗腐病抗性強、性狀優良的中間材料190份。創制渝P368、N17012、SH650等品質優、抗性強、配合力高的優良玉米自交系13個,擴增了玉米種質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長期實驗探索,重慶市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培育出玉米新品種5個。其中,鮮食玉米新品種“渝甜糯990”被遴選為2023年重慶市玉米主導品種,具有甜糯軟香、產量高、綜合性狀優良、適應性廣等突出優點,在北京被評為“受歡迎鮮食玉米”。
良種還需配良法。團隊狠抓配套技術集成創新,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目前,研究形成地方企業標準“鮮食玉米-鮮食大豆帶狀套作種植技術規程”,集成了玉米新品種“陵1808”本地化制種技術,申報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混合青貯技術規程;“玉米-大豆-綠肥周年高效種植技術”和“玉米草地貪夜蛾減藥增效化學防控技術”等被列為重慶市2023年農業主推技術。
針對重慶玉米生產中主要害蟲玉米螟和草地貪夜蛾,重慶市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開展了玉米螟和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預警和防治研究,探索形成了玉米螟、草地貪夜蛾的防控關鍵技術。此外,為延伸玉米加工產業鏈,團隊還開展了玉米淀粉改性方法、鮮食玉米真空保鮮加工、秸稈青飼青貯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探索,開發改性玉米淀粉、玉米產品等。
“在豐都、酉陽、開州等區縣建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片3個,推廣5.06萬畝,產量比對照模式增產10%以上。在九龍坡、石柱、渝北等區縣建立玉米新品種相對集中示范片5個,推廣鮮食糯玉米、籽粒玉米等優良玉米品種7萬畝。”柯劍鴻介紹,團隊積極開展玉米優良品種及新技術核心示范展示,引進“渝甜糯990”等鮮食玉米品種28個、籽粒玉米15個、青貯玉米12個,在九龍坡、豐都、酉陽、開州等7個區縣進行示范種植,篩選出高產、優質、抗病等品種7個。
接下來,重慶市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圍繞玉米全產業鏈,以糧食、種業振興、提質增效為核心,針對重慶立體生態環境,重點開展品種創制、技術創新、合理布局、精簡栽培、高值加工等工作,進行科技研發、試驗示范、推廣應用。將引進、收集玉米種質資源200-300份,創制優良玉米自交系1-2個,培育玉米新品種1-2個。同時,開展南北及本土化繁殖制種關鍵技術研究,新品種配套技術、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山地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研究,形成配套技術1-2套,建立玉米新品種、新技術科技示范展示基地2個,建立核心示范片5個、面積共1000畝,輻射帶動大面積推廣10萬畝以上。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