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區是我國馬鈴薯主產區,區域地形復雜、海拔高度變幅大,立體氣候明顯,一年四季均可種植馬鈴薯,其中烏蒙山區、武陵山區、秦巴山區和西藏、四川、云南藏區等地以一季作(春種秋收)為主,當前已經陸續播種,目前大部地區墑情較好,局部地區表墑不足。為打好全年豐收基礎,針對大春馬鈴薯生產形勢,農業農村部薯類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以“優選種薯、輪作整地、適墑播種、加強管理、適時貯運”為重點制定西南地區大春馬鈴薯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合理選用種薯
高山區宜選擇登記過的抗晚疫病、穩產高產、優質的鮮食和加工兼用的中晚熟品種。間套作地區品種除符合上述標準外,還需要株型直立或半直立、株型緊湊、耐蔭性好。種薯質量應符合GB18133-2012標準,單獨儲藏在通風陰涼處,確保在播種期生理狀態良好、播種時剛剛發出壯芽。春旱常發地區,宜選用小薯塊(50克左右)整薯播種;春季墑情較好的區域,可以切塊播種。根據本地土傳病害選擇適合農藥拌種或噴灑處理薯塊,切刀用75%酒精或0.3%—0.5%高錳酸鉀水溶液浸泡消毒,切塊30—50克/塊、2—3個芽眼/塊。
輪作整地施肥
馬鈴薯種植應避免連作或與茄科作物輪作,可與禾谷類、豆類、綠肥等作物輪作。選地注意前茬作物除草劑、新型生物菌肥等使用情況,避免對馬鈴薯生長不利成分殘留對當季生產造成損失。前茬作物收獲后盡早深耕整地,作業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原則,一般為25厘米以上。播種前采用微耕機、旋耕機等機械淺耙作業。有機肥無機肥結合使用,建議畝施腐熟好的農家肥1500—2000公斤,或馬鈴薯專用生物有機肥100—300公斤和復合肥50—80公斤作底肥一次施入,基肥追肥相結合,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確保后期不脫肥早衰。
適墑適期播種
依據氣候和溫度變化適期播種,由于該區春旱常發,應密切監測土壤墑情,視墑調整播期,一般2月中旬至4月上旬之間播種,海拔低的區域早播,海拔高的地方晚播;春季比較干旱地塊采用抗旱種植技術,嚴重干旱的地塊采取側膜集雨方式種植,干旱中等的地塊采取平播后起壟方式種植,正常地塊采取壟作(單壟或大壟雙行)方式種植,墑情較好地塊可采用大壟雙行膜上覆土方式種植。單作播種密度一般3500—4500株/畝,間套作通常2500株/畝左右,播種密度可依據品種特性和種薯大小調整,植株高大開展品種適當稀植,植株矮小緊湊品種適當密植。推薦采用小型機械播種,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多項作業。
加強田間管理
本區域為雨養農業,基本不具備灌溉條件。一般年份前期干旱、中后期雨水偏多,需注意前期保墑抗旱、后期清溝排漬防澇。苗期視苗情結合中耕培土畝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或每畝碳酸氫銨25公斤和硫酸鉀5—8公斤兌水施用。有條件的地方采用高地隙中耕施肥培土機具或輕小型田間管理機械作業。生育中后期,植株出現缺肥癥狀時,針對缺失元素噴灑相應葉面肥。
防控病蟲草害
科學除草,人工除草配套中耕培土等措施進行,化學除草可采用土壤封閉法和莖葉噴霧法,即出苗前選擇馬鈴薯專用苗前除草劑在表墑較好情況下噴施土層表面;在馬鈴薯出苗(3—5葉期)后、雜草1—5葉期時根據雜草種類選用馬鈴薯專用苗后除草劑,行間近地面噴施,莖葉噴霧要盡量避開馬鈴薯植株。病害防控,晚疫病是本區域常發重發病害,建議播種前選擇合適藥劑拌種,生長季節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科學應用馬鈴薯晚疫病監測預警系統,生長前期噴施苦參堿、代森錳鋅、氟啶胺或氰霜唑等保護性藥劑進行預防,發病初期適時噴施丁子香酚、烯酰嗎啉或氟菌·霜霉威等藥劑進行防治,注意藥劑輪換交替使用。對其他真菌細菌性病害,應選擇高級別種薯和干凈地塊,兼顧合適藥劑土壤或種薯處理,發病初期噴施或澆灌合適藥劑連續防治2—3次,如瘡痂病嚴重的地塊可使用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菌劑,黑脛病、環腐病和青枯病嚴重的地塊可選用噻唑鋅或噻霉酮等藥劑。蟲害防控,對地老虎、蠐螬、螻蛄、金針蟲等地下害蟲采用拌毒土或毒餌溝施。加強馬鈴薯塊莖蛾在馬鈴薯生長田間和儲藏期的綜合防控,卵孵化盛期至二齡幼蟲分散前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與其他生物農藥混合使用,進行葉面噴霧;重發區收獲后薯塊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噴霧,晾干后入庫貯藏。
適時收獲貯運
本區域馬鈴薯常在6—10月成熟,應視市場行情和天氣狀況適時收獲。優先選用小型收獲機,待薯皮老化再收,避免機械損傷,收獲鮮薯及時上市。切忌塊莖沾上雨水,避免運輸途中和貯藏期間腐爛。選擇通風、陰涼、避光條件貯藏。貯藏庫房預先殺菌、消毒,同時使用國標農藥進行鼠害防治。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