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落幕,三江大地滿載豐收喜悅。
今年,黑龍江佳木斯市始終抓牢糧食生產主線,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實現了糧食單產和總產的雙重增長,全市糧食作物單產達到883.9斤/畝,較上年提升5.7%,糧食總產預計將再創歷史新高,為“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貢獻佳木斯力量。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險。”今年,建三江大興農場有限公司將水稻大面積提升單產作為糧食增產的首要目標。大興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總經理楊成林告訴記者:“大興農場依托校企合作平臺,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開展水稻高產和養分高效增產攻關,積極探索研究超高產種植模式,力爭實現全場水稻平均畝產650公斤以上。”
佳木斯市各縣(市)、區在糧食生產過程中,注重“五良”融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通過頂層設計,制定了詳細的農業生產指導性意見和實施方案,將糧食生產任務層層分解到鄉(鎮)、村(屯)和地塊。各級領導進行調度、靠前指揮,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在糧食增產方面,積極推廣良種、良技和良法,通過應用實施先進的農業技術,如大壟密植和一噴多促技術模式,累計帶動糧食增產1億斤以上。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勺輪式播種機更新替代工作,全面完成5000臺播種機替代計劃,出苗率顯著提高,預計帶動糧食增產1.5億斤以上。
同時,佳木斯市還注重基礎設施的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加快,今年新增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近140萬畝,預計帶動糧食增產1.4億斤以上。樺川縣悅來鎮腰林子村國債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4月份即全面完成,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發揮效應。
作業精細,典型示范,佳木斯在高產標桿打造上謀良策。聚焦衛星+無人機+地面傳感器的“天地空”一體化建設,累計打造千畝以上技術集成智慧農業示范基地7個,建設規模達3.5萬畝,各類示范典型單產水平較常規地塊提高7%以上。突出高產高效創建,集成運用“全環節”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指導富錦市、同江市等7個示范縣扎實推進綠色高產高效示范創建,累計建設千畝示范方、萬畝創建片、百畝攻關田135個,建設面積達21.4萬畝,創建地塊和輻射帶動區域單產水平較常規地塊分別提高10%、5%以上。突出經營模式創新,富錦、樺南、湯原3個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加快建設,在全市篩選出14個黨組織戰斗力強、基礎條件好的村為試點,探索推進整村開展生產托管。全市共落實生產托管面積569.4萬畝,其中全程托管面積482.6萬畝,預計帶動糧食增產3.8億斤以上。
此外,佳木斯市全面啟動農機具檢修和秋收作業,確保糧食應收盡收。截至11月6日,全市糧食作物已全部完成收獲任務,秋整地作業面積完成率達到87%,秸稈還田面積達到662.5萬畝。
從糧食收獲的那一刻起,產后服務體系便全程介入。近年來,佳木斯市積極響應國家“優質糧食工程”號召,大力推動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成功規劃建設了29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并配備了4653套農戶科學儲糧裝具,為農戶提供糧食產后服務。
糧食產后服務中心覆蓋全市多個區域,包括市轄區、富錦、樺川、樺南、同江、撫遠和湯原等地。這些中心不僅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五代”服務,還積極探索市場信息和融資服務,推廣“糧食銀行”和訂單農業等創新業務,為農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科學儲糧裝具的應用,改變了玉米銷售模式。針對玉米儲藏保管中的常見問題,佳木斯市全面推廣農戶科學儲糧裝具項目,幫助農戶提高玉米保管質量,實現錯峰銷售,規避市場風險。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玉米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還促進了玉米產后增值,為農戶帶來了收益。
糧食產后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不僅增強了農民的市場議價能力,推動了糧食提質進檔,還促進了節糧減損,減少了農戶儲糧損失率,提高了專業化水平。佳木斯市將繼續深化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戶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