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jwlhjs.com/xiehui/3456_sdnzxh 2011/7/12 7:43:18 瀏覽次數:860
山東省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系山東省農資流通龍頭企業,有近60年的農資商品經營歷史。是國家商務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首批試點企業,“新網工程”建設示范企業,國家和省級化肥淡季商業儲備承儲企業,山東省流通業30強企業。2010年,該公司化肥銷售量達256萬噸,全年實現銷售收入55.5億元。集農資產銷、煤炭化工、房地產開發、出口等業務為一體。山東省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憑借龐大的銷售網絡和無可以擬的資源優勢,在全省農資行業逐步樹立起“齊魯農資航母,山東支農先峰”的企業形象。這一切,離不開公司的領航人、董事長袁敦華先生。
袁敦華,中共黨員,1976年參加工作進入山東省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現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他,是一個恪盡職守、殫精竭慮的守業者;他,是一個高屋建瓴、與時俱進的開拓者;他,是山東農資這艘航母十幾年來乘風破浪的駕馭者。
進入山東農資三十余年,袁敦華從普通職員做到董事長兼總經理。一路走來,他播散了美好的青春年華,卻收獲了對山東農資濃重的情感,收獲了做農資行業的豐厚經驗,同時,還有高屋建瓴式的博觀,和更上層樓的魄力。正因為這一切,袁敦華將一個中規中矩的老牌企業,由一艘龐大敦實的木船,打造成了一艘萬人仰目的強大航母。在袁敦華的領導下,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順利走過了治理整頓—健康發展—快速發展—拓寬發展四個階段,銷售收入從2002年改制前的8.8億到2010年已經躍升至55.5億。
誠然,對于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來說,袁敦華不是一個披荊斬棘的創業者,但是,他帶領這個企業,經歷了改制、整頓、健康運營、再改制、合作、并購等等一系列的重大改變。誰又能說,這其間的哪一步里,沒有袁敦華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豐富的農資經營經驗,沒有袁敦華夜以繼日、嘔心瀝血的奉獻意識和敢闖敢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
逆水行舟,善抓機遇求發展。2007年,公司已經步入拓寬發展軌道。此時的袁敦華,并沒有高枕無憂、小富即安,他說:“作為一個企業的決策人,及時對市場做出正確的判斷分析,才會使企業抓住更多的機遇。而企業在市場中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企業善抓機遇求發展才是的生存之道“。就在這一年年底,袁敦華經過多方考察和深思熟慮,與中農流通龍頭企業-農資集團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以股本合作的形式進一步壯大了山東農資的資金、資源實力,為打造一個集農產銷、煤炭化工、房地產開發、進出口業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集團公司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2010年,袁敦華根據市場形勢和企業發展方向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一系列企業發展策略:“繼續鞏固代理和自有貨源,國內外市場融通操作,完成國家和省級淡儲任務;以貨源、信息、農化服務和配送中心建設,推動公司省縣網絡對接的規模發展;以企業文化建設的啟動,帶動公司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和員工隊伍建設……。這些策略無不體現出袁敦華對企業發展的獨道見解: “從計劃經濟到現在,在農資行業,凡是生存下來的企業,都是具有企業自身優勢和特點的,遵循守舊將很快面臨淘汰和出局。”為此,他不斷思索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和資源,開拓經營,銳意進取,打造企業在農資行業中的標桿性地位。
發展農資連鎖、實現省縣對接,建立強大營銷網絡。連鎖經營近年來在我國農資流通領域得到廣泛運用,“配送中心+加盟店”連鎖經營模式已成為農資流通行業主導經營模式。袁敦華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嘗試,經歷了開設自營店、發展加盟店和網絡對接三個階段,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農資連鎖網絡對接發展之路。到目前,已建設農資配送中心44個,農資直營店、加盟店3188個。
在省社的指導和協調下,09年省公司與平原、沾化縣社合作,成立了網絡對接公司。袁敦華多次帶領分管經理到合作的縣市供銷社實地考察,召開專題會議,以合作協議、公司章程、規章制度為準則,規范新組建公司的經營管理流程,促使其規范、健康運行;10年在此基礎上,又推出了“掛牌對接”、“業務對接”兩種形式,推動“對接”走向業務、品牌、注資合作,逐步融合、逐步加深合作的路子。公司分別與鄒城市、萊城區供銷社聯合掛牌“省農”發展了兩個公司;與汶上、惠民、陽谷、武城、夏津、禹城、滕州、莒縣等8個縣供銷社的農資經營企業開展了業務對接,并重點做好對接貨源的組織和供應,由分管業務的經理配合,負責對接貨源采購和供應。
有的放矢組織貨源,以服務“三農”為己任。袁敦華掌舵的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始終把服務“三農”作為企業經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貨源供應上,采取了以“省農”品牌為主,代理品牌為輔;以復合肥為主,以尿素、二銨為輔的策略。同時,把對接縣與公司的品牌經營公司進行了“一對一”對接,即:實現需求貨源對接、供貨結算對接、服務聯系對接,以對接縣貨源的供應。例如,旺季前以會議、走訪、調查表等形式摸清對接縣的種植結構、用肥習慣和需求,有的放矢的組織貨源。袁敦華常說: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經營陣地在農村,服務對象在農村,企業之根也在農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公司將一馬當先,責無旁貸地為服務“三農”作出的貢獻。事實證明,省級公司銷售網絡建設 “省縣網絡對接”工程不僅了踐行了公司服務“三農”的良好初衷,同時2010年全年銷售“省農”牌各類化肥達到41800噸,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拓展經營模式,打造完整優質產業鏈條。袁敦華認為:“在農資行業,流通企業如同是搬磚頭,單純的由這里搬到那里實現不了多少經濟價值,生產與流通相互滲透才是行業發展必然趨勢。”為此,在組織貨源上,袁敦華創造性地開拓了多條渠道,從源頭上“抓大項目”,向生產領域滲透。在與廠家的“省農”掛牌合作到并購生產企業的自主生產經營,為企業增加了資源優勢,實現了商業資本與生產資本的有效結合,為產業鏈條的順暢運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8年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著眼于長遠發展和化肥資源構建而收購了五臺化工,實施了“氨醇聯產技改”項目和新建復合肥、三聚氰胺生產項目,將其打造成公司化肥、化工生產基地。繼續鞏固代理和自有貨源,國內外市場融通操作。
密切與中農集團的業務合作,在化肥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與中農集團操作了鉀肥、尿素、復合肥、二銨業務11萬多噸,價值3億元;對區域代理的業務合作,如貴州甕福、云南云天化、中海化學、江西貴溪、湖北宜化、貴州開磷、云南祥豐等,要求品牌對接公司,密切與代理工廠的聯系,業務人員“走近市場,走近客戶”,隨行就市加快銷售;對包銷的齊魯尿素業務,及時與工廠溝通市場信息,根據產品定位確定適銷的銷售價格,同時注重銷售網絡的維護。
在扎實做好國內市場的同時,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在對外貿易方面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省農”化肥遠銷到韓國、越南、坦桑尼亞等國家和地區。按照國內外市場融通操作的原則,關注市場行情,密切客戶聯系,利用淡季關稅檔期,操作化肥出口業務,2010年共進出口各種化肥15.41萬噸,實現創匯收入5100萬美元。
提高自有倉儲能力,勇擔國家農資流通主渠道責任。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作為農資行業龍頭企業,承擔著農資流通主渠道的重要責任,公司在市場供應的同時還要完成國家和省級淡儲任務。針對這一點,袁敦華這個企業,始終認為國家的利益、農民的利益才是位的。為確保淡季儲備任務的完成,袁敦華不斷加強企業物流配送中心的改造和建設。德州物流模式的成功,為山東省農資有限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建設探索出一條新路,目前公司位于菏澤、聊城的物流中心正在選址重建,和中農集團公司合作建設的莒縣物流中心項目前期論證工作也已經完成,其他各地自有倉庫也在改造、整修,進一步提高自有倉儲能力,使自有產權倉庫面積達到31600平米。2009-2010年度,山東農資完成國家和省級淡儲4 1萬噸,并再次以綜合實力中標2010-2011年國家淡儲、磷肥專項和省級淡儲39萬噸。獲得中華合作時報、農資流通協會頒發的百佳()經銷商——領軍企業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