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很好的一種蔬菜,也是現在人們很喜歡吃的一種蔬菜,它的辣味感官刺激讓人們欲罷不能,吃辣的人越來越多,辣椒的消耗越來越大,那么辣椒的種植也就越來越廣,要想種植好辣椒可不容易,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下辣椒青枯病的發病條件、影響因素、發病規律、癥狀表現還有它的防治方法。
特征描述及防治方法
青枯病是土壤傳播的一類細菌性病害,病菌的主要侵入途徑是通過作物根部的傷口侵染。病菌侵入作物后進入維管束,并通過增殖堵塞輸導系統,使水分不能進入莖葉而引起青枯。病菌一經進入維管束,就很難,因此,生產上防治青枯病,預防是關鍵。
病原Ralstonia solanacearum
細菌性青枯病是一種廣泛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和某些溫帶地區的世界性病害,是多種農作物減產的主要原因。該病可危害以茄科為主的44個科的300多種植物。我國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江蘇、安徽等省、市(區)都有分布。一般以番茄、馬鈴薯、茄子、芝麻、花生、大豆、蘿卜、辣椒等茄科蔬菜以及煙草、桑、香蕉等經濟作物受害較重。
青枯病發病條件:
該病害多發于連作田和地下水位高、濕度大的沖積土田。應及時消毒和更換床土,并且有計劃地進行輪作,同時,采用嫁接栽培方式加以防范。一旦發現病株,應立即剔除并燒毀。
影響發病的因素:
1、溫、濕度與發病的關系高溫和高濕的環境適于青枯病的發生,故在我國南方發病重,而在北方則很少發病。溫度中尤以土壤溫度與發病的關系更為密切。一般在土溫20℃左右時病菌開始活動,田間出現少量病株,土溫達到25℃左右時病菌活動盛,田間出現發病高峰。雨水多、濕度大也是發病的重要條件。雨水的流動不但可以傳播病菌,而且下雨后土壤濕度加大,特別是土壤含水量達25%以上時根部容易腐爛和產生傷口,有利于病菌要侵入。故在久雨后轉晴,氣溫急劇上升時會造成病害的嚴重發生。在我國南方,氣溫一般容易滿足病菌的要求,因此降雨的早晚和多少往往是發病輕重的決定性因素。
2、栽培技術與發病的關系一般高畦發病輕,低畦發病重。這是由于高畦排水良好,而低畦不利于排水的緣故。番茄定植時,穴開得不好,容易積水,如穴中間土松四周土緊,雨后造成局部積水,也易引起病害發生。
3、土壤連作發病重,合理輪作可以減輕發病。微酸性土壤青枯病發生較重,而微堿性土壤發病較輕。若將土壤酸度從pH5.2調到pH7.2或pH7.6,可以減少病害發生。施用氮肥時,施硝酸鈣的比施硝酸銨的發病輕,多施鉀肥可以減輕病害發生。
青枯病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翌年春越冬病菌借助雨水、灌溉水傳播,從傷口侵入,經過較長時間的潛伏和繁殖,至成株期遇高溫高濕條件,向上擴展,在維管束的導管內繁殖,以致堵塞導管或細胞中毒,致使葉片萎蔫。病菌也可透過導管,進入鄰近的薄壁細胞內,使莖上出現水浸狀不規則病斑。當土壤溫度達到20℃時,出現發病中心,25℃時出現發病高峰。久雨或大雨后轉晴,氣溫急劇升高,病情加重。
青枯病表現癥狀:
植株的細根首先褐變,不久開始腐爛并消失。切開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莖,可以發現維管束微有褐變,并從該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濁污汁。青枯病是番茄、茄子、辣椒、馬鈴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主要癥狀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莖葉仍保持綠色。病莖的褐變部位用手擠壓,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在高溫高濕、重茬連作、地洼土黏、田間積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況下,該病容易發生。
青枯病菌,可以同病株殘體一同進入土壤。長期生存形成侵染源。土壤水分對其在土壤中的生存影響極大。在濕度大的沖積土中,可以生存長達2~3年,而在干燥的土壤中,只能生存幾天。青枯病菌,在土壤中并非以休眠狀態生存,而是在上述發病植株或某種雜草的根際進行繁殖。生存在土壤中的青枯病菌,主要是由作業過程中造成的傷口或者是由根瘤線蟲、藍光麗金龜幼蟲等根部害蟲造成的傷口侵染植株,在莖的導管部位和根部發病。有時也會由無傷口細根侵入植株內發病。青枯病菌在10—41℃下生存,在35—37℃生育為旺盛。一般從氣溫達到20℃時開始發病,地溫超過20℃時十分嚴重。
防治措施:
1、輪作:有計劃地輪作,一般發病地實行三年的輪作,重病地實行4~5年的輪作。有條作的地區,與禾本科作物特別是水稻輪作效果。茄科植物可以與瓜類作物進行輪作,應避免與其他茄科作物輪作。
2、改良土壤:調節土壤酸度青枯病菌適宜在微酸性土壤中生長,可結合整地撒施適量的石灰,使土壤呈微堿性,以抑制病菌生長,減少發病。至于每畝石灰用量多少,則要根據土壤的酸度而定,一般每畝施50~100公斤。
3、改進栽培技術:選擇高燥無病菌的土地作為苗床。適期播種,培育壯苗。幼苗要求節間短而粗,這樣的幼苗抗病力強。徒長或纖細的幼苗抗病力弱,應予淘汰。幼苗在移栽時宜多帶土,少傷根。地勢低洼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方需作高畦深溝,以利排水。
4、培育壯苗:采用營養缽、肥團、溫床育苗,培育矮壯苗,以增強作物抗病、耐病能力。噴施微肥。噴施微肥可促進植株維管束生長發育,提高植株抗耐病能力。
5、化學防治:田間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燒毀。病穴可灌注2%福爾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也可于病穴撒施石灰粉。在發病初期噴射100~500ppm的農用鏈霉素,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3~4次。也可用50%敵枯雙500~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250~500克,隔10~15天灌一次,連續灌2~3次,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6、生物防治:植物青枯病和其他的土傳病害一樣,難以用化學方法防治同時控制農藥殘毒。生物防治可利用的有益微生物主要包括芽孢桿菌(Bacillus)、假單胞桿菌和鏈霉菌(Streptomyces)等三屬細菌和菌根真菌。
辣椒青枯病是辣椒極易發生的一種病害,而且病情危害嚴重,會給造成辣椒嚴重的生長損失,小編的此篇文章相信大家都已經閱讀過了,是不是對辣椒青枯病有所了解了,小編在此希望廣大農民朋友們能夠記住這些知識,為辣椒的種植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