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地的小麥差不多都該出苗了。在這里提醒各位一聲,當小麥出苗苗黃的時候,千萬不要不當一回事。
因為,假如小麥苗黃是因為小麥黃花葉病,那么問題可就大了。
那么小麥黃花葉病到底是什么?發病的原因和癥狀是怎樣的,又該怎么防治呢?
小麥黃花葉病是小麥土傳花葉病的一種,近幾年來成為嚴重危害小麥生產的一種重要病害。因此,農戶們必須加強對該病的預防措施。
小麥黃花葉病,又稱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是豫南麥區開春病,近幾年發生面積不斷擴大。感染小麥黃花葉病的麥田,生育期推遲,成熟晚,影響畝穗數和穗粒數的形成,小麥減產10-50%。
小麥黃花葉病是由禾谷多黏菌傳播的小麥黃花葉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病害。
一、發病麥田表現3大癥狀:
一是小麥葉片黃花或黃綠相間,嚴重發病麥田,心葉黃花,病田呈“金黃色”;二是葉片卷曲,呈“窿闊狀”;三是麥株低矮,小麥起身以后病株與健株、發病田與正常麥田在高度上有明顯差別。
二、發病時期
冬麥播種后,禾谷多粘菌產生游動孢子,侵染麥苗根部,在根細胞內發育成原質團,病毒隨之侵入根部進行增殖,并向上擴展。小麥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狀態,翌春表現癥狀。小麥收獲后隨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
三、小麥黃花葉病病原和發病規律
1、病原小麥黃花葉病由小麥黃花葉病毒引發,病毒粒體為線狀。
2、發生規律小麥黃花葉病毒的自然傳播介體為禾谷多黏菌。另據報道,病株汁液摩擦也可傳病,但是對發病影響不大。
禾谷多黏菌是禾谷類植物根部表皮細胞內的一種寄生菌,病毒在其休眠孢子囊內越夏,秋播后隨孢子囊萌發傳至游動孢子,當游動孢子侵入小麥根部表皮細胞時,病毒即進入小麥體內。
多黏菌在小麥根部細胞內可發育成變形體并產生游動孢子進行再侵染。土壤中的休眠孢子囊可隨耕作等方式擴大為害范圍。
生產實踐證明:播種偏早,小麥播種出苗后到越冬期間雨日多、日照少,重茬連作等條件可導致病害大發生;春季陰雨多,低溫時間長,可延長發病時間。小麥拔節后,隨著氣溫的升高,感病植株恢復正常生長,不再顯示病害癥狀。
播種量對病害發生有一定影響。秋季陰雨多,日照少,在適播期播種的小麥,播種量超過11.5千克/畝后,播種量越大,發病越重;在降雨正常或較少、日照充足的年份播種量對病害的發生影響較小。
小麥玉米禾本科作物間輪作與小麥和芝麻、花生、大豆等非禾本科作物輪作地塊,病害發生嚴重程度無明顯差異。
四、應對措施
1、輪作倒茬輪作倒茬是防治土壤傳播病害的關鍵措施。通過與非寄主作物油菜、馬鈴薯等蔬菜輪作,能夠改變禾谷多黏菌的生活條件,達到減少病原菌、減輕病害的目的。
2、選用抗病、耐病品種防治小麥黃花葉病經濟有效的方法是選用抗病品種。
3、加強田間管理前茬收獲后及時深耕滅茬,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可以增加農田土壤微生物種類和數量,抑制病菌的滋長;及時田內及周圍雜草;適時遲播,避開禾谷多黏菌的適侵染時期;避免通過帶病殘體、病土、農事機具等途徑傳播;禾谷多黏菌侵染小麥根系需要有一定的水分,整治好內外溝系,降低田間濕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害發生;翌春早劃鋤,早追施肥料,增強植株個體的抗耐病能力。
4、做好返青期管理當前對已發病的小麥,無有效的,因此要加大宣傳力度,杜絕群眾在返青期盲目用藥的習慣;動員群眾對感病的地塊及早追施尿素8~10千克/畝,田間缺墑時,配合追肥進行澆水。
溫馨提示:
小麥苗發黃的時候,
一定要搞清楚原因,不要大意!
小麥田發現黃花葉病,要極早防治。
掌握黃花葉病的規律,
才能更好的防治黃花葉病!